top of page
自2011年開始,YMCArts Sandy邀請我合作在地泥土創作的藝術教育計劃。身為一個陶藝者,我很自然地想要以「腳下的泥土」作為人與土地的連結點;隨始之後,便開展了一串的「親親土地」、「城鄉共生泥土創作」的藝術計劃,一步一步走,邊走邊回應社會當時生起的土地議題,得到Sandy山地團隊的信任與支持,「泥土創作」作為中心的計劃漸漸進行了八年之多。能在香港真正「親親泥土」的機會越來越少;有幸地,趁還有農地,我們方能以土地作為連結點,透過親身挖泥練土、在感受泥土的質感和氣味的當下,聽聽在這個城市中有關土地的故事。

親親土地
從親手接觸泥土的經驗中去走進馬屎埔,聽聽村故事,尋回自己與土地的關係。

生活器皿
用來造陶瓷器皿的陶泥,其實也是來自泥土。

我城我土
「自己挖泥練土,其實是一個需要等待的過程;商業泥的黏性跟強度很好,而且選擇多,自己挖泥卻要試燒成溫度;每次挖出的泥質都有點不同,當中有些雜質,成形時未必自到,燒製後或會熔化,令釉上有痕跡、或有水泡。雖然如此,挖泥的過程卻讓人更能接近土地;使用這些器皿屬,感覺亦猶給摸著泥土般親切。」
- 摘自明週訪問

土源創作
這是我與陶藝家Ida Yu共同協作的創作計劃。以馬屎埔的泥土製作成刻有馬屎埔村地圖的連咀在PMQ SOIL 出售;嘗試以不同的方式,透過創作,與不同背景的人與土地產生連結。

生活器皿贈村民
以馬屎埔的泥土,一眾青年人造訪村民後,親手以泥土造器皿贈村民。這是青年朋友送給村民的禮物;同時,這也是馬屎埔這片土地贈予我們的禮物。真正的「禮輕情意重」,是能透過造禮物這條紅線,認識到多位村民,聽到不同的故事和智慧、也從青年人的分享中聽到各人所珍視的東西。這份情意,是我認為禮物中最美好的東西。
bottom of page